因為很喜愛王羲之的手帖,因而買了蔣勳《手帖 南朝歲月》這本書,
對於我這種書法美學和書家歷史都不熟悉的人來說算是蠻好的入門之書,
內容對於手帖書法的審美解析及書法家典故的旁徵博引都很引人入勝,
但似乎校對沒有做得很好,舉例其中一段引用世說新語的故事,
寫的是獻之和徽之的兄弟之情,如上圖:
但就算不熟悉世說.傷逝,光是讀前後文都看得出寫錯了…
因為獻之的字是子敬,文中寫徽之先亡,獻之大痛叫道:「子敬!子敬!…」,
若先亡的是徽之,奔喪的獻之幹嘛叫自己的名字呢?這其中肯定有什麼誤會,
馬上翻了一下世說 傷逝一段本文來對照一下:
王 子 猷 、 子 敬 俱 病 篤 , 而 子 敬 先 亡 。 子 猷 問 左 右 ﹕ 「 何 以 都 不 聞 消 息 ? 此 已 喪 矣 ! 」 語 時 了 不 悲 。 便 索 輿 奔 喪 , 都 不 哭 。 子 敬 素 好 琴 , 便 徑 入 坐 靈 床 上 , 取 子 敬 琴 彈 , 弦 既 不 調 , 擲 地 雲 ﹕ 「 子 敬 ! 子 敬 ! 人 琴 俱 亡 。 」 因 慟 絕 良 久 。 月 余 亦 卒 。
其實是王獻之(子敬)先亡,徽之(子猷)奔喪,所以才會大叫「子敬!子敬!…」,
這可能是作者一時寫錯,而校稿的人沒有仔細推敲其中羅輯,
所以被我拿來這兒作文章了…
---------------------------------------------------------------------------------------------------------------------
之前買了不少手帖的複製本來欣賞,但一直沒有專書來介紹這些南朝的手帖,
看了這本書之後,對於手帖有很初淺的認識,也明暸了手帖背後的歷史背景,
以及寫這些手帖的書法家們的生平肄事,覺得非常的受用,
作者在寫文的時候不時側寫自己讀帖的時光和自己生活中的感動交融,
原本是非常適合散文感性的一種寫作手法,
但不知為何覺得斧鑿痕跡頗重,有點太矯情之感,
雖如此仍不失為一本手帖入門的佳作就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