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8日

模型製作的尺寸與難度關聯之隨想…

最近跟朋友討論到一個有趣的話題,就是製作物的「大小」與「難度」的關聯,
最主要是之前在網路上有看到某些原型課程是以「製作物的尺寸」來區分課程難度,
其實我並沒有能力可以開課也不曾教過人做模型,所以僅是以此來亂想一下…



我的工作是3D美術指導,每天做的事就是在數位的世界中做模型,或指導別人做3D,
在3D的世界中,模型人人會拉,但材質畫得好的人不多,調動作的高手更是鳳毛鱗角…

雕塑我浸淫不深,難以說出個分難度的標準,撇開藝術性而以寫實生物創作來說的話:
最容易的應該是「形似」…就是原型素體做得像(最基本)、表皮刻紋細緻等…
「塗裝」的表現應該是次難…包含整體的配色拿捏、細節刻畫和色澤擬真度等…
再難些的則是「場景營造及搭配生物的肢體動作」…而這兩者密不可分…

而難度最高的部份,我認為是「整體作品表達出來的感覺和氛圍」…能達到此境可遇不可求…
有時候,為了達到最後一項可以不在乎形似、塗裝、動作、場景等的堅持…

手頭上剛好有兩個對比明顯的寫實龜創作品可以為「尺寸與難度」做個有趣的對照…
這隻蛛網是對岸製作的仿真龜,龜殼使用真龜翻製,頭腳則是另雕之後整隻翻出,
塗上簡易的色彩,沒有底座場景,死死的站立一隻售價850台幣…

臉整個不像…一隻寫實作品連「臉」都做不像應該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上色很馬虎,大約只有兩色以遮罩大筆噴過就搞定了…

旁邊這隻琉球山龜為奇譚的日本龜食玩,售價約150台幣…
細節塗裝沒話說,龜的動態靈動,搭配地台場景營造出此龜的生態情景,效果滿分…

然而作品大小真的影響到價格,兩者足足差了快6倍…
以食玩尺寸來說就是廉價、量產的玩具印象,跟足以比擬GK等級的大龜來說根本被KO…
大龜雖然做得不像塗裝又馬虎,但擺在桌上就是個好看的飾品,
對會買大龜的族群而言也不會注意像不像、塗裝好不好?細節細不細…等?


而小龜沒事做得那麼小隻,又那麼細,就算塗裝再精采也沒用…有誰會注意去看呢?
塑膠玩具做得再好仍是塑膠玩具…
但這隻小食玩十分的考據,連腳鱗、殼紋、葉脈都沒錯過…
以製作者的功力、能力而言,兩件作品的難度與藝術表現高下立判!

若凡事以「物品價格」考量就不用比了…,因為決定價格的因素很多,
大小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同樣花錢買一顆饅頭,你一定會選大一點的嘛…
量產的難易、訂單數量的多寡、材質的選擇、購買族群標的等都是決定價格的因素,

決定一件作品的尺寸要多大,每位原型師皆有他的考量,無法一概而論,
應該全非以「製作難度」做為考量…
有些人是要依生物比例如1/20、1/48、有些人則因為沒辦法做細做小只好做大,
食玩之所以要做得那麼小是因為它有蛋殼大小的限制,而大龜身為桌飾也有它的尺寸要求,
而我個人製作模型的中心思想也是可以放在手上把玩的大小,來展現生物之美…

所以若以「動物模型大小與製作難易是否有一定的關聯」來說,
我想應該有很多討論的空間吧…
同樣一模一樣的一件作品,放大比例的確比小件作品的更難製作也更難掌握,
但模型製作大小影響難度有多大?讓我深思之…

後話,以這兩件作品來說,做成像大龜這樣我行,要達到小龜的水準…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